港珠澳大橋工程影響 中華白海豚一年大減三分一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7/15 16:37

最後更新: 2016/07/15 20:56

分享:

分享:

何處是吾家?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回歸吉祥物,但回歸後數目不斷下降,15/16年度的數目更創新低,一年之間大減1/3,主要生境地僅餘10條,其中港珠澳大橋正在緊急施工的大嶼山東北水域,更一條不剩,首次絕跡。

有環團警告,數字已達「嚴重警戒」,由於海豚數目銳減,有海豚「被迫」近親繁殖,致bb頻夭折,促政府勿再「先發展,後保育」。

漁護署「海洋哺乳類動物存護工作小組」昨日開會,成員之一的環團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透露,漁護署在會上公布,香港中華白海豚數目下跌至15/16年度的65條,是在大嶼山的西北、東北、西及西南面水域所錄得的總和,跌幅達25%,數字是5年來最低。

但其實漁護署今年度更改了統計海豚數目的方法,新增索罟群島作統計地點,海豚數目才有65條;若沿用舊有統計方法,本港僅餘41條中華白海豚,較去年公布的61條,跌幅達33%

港珠澳大橋工程影響生態,本港中華白海豚年減三分一。(圖片來源:WWF)

漁護署的調查在去年4月至今年3月進行,結果顯示,北大嶼山的白海豚數目為有紀錄以來最低。中華白海豚絕跡於大嶼山東北面,而大嶼山西北面的數量亦大幅減少,只剩下10條。WWF深信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是令海豚絕跡東北水域的原因。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表示,海豚數目已達「嚴重警戒」,大嶼山東北面水域更是重災區,由2011的11條逐年下跌至現時完全消失。

李美華又指,海豚壽命一般達40歲,要到10歲才有生育能力,每胎只有一條海豚,要隔3年才可誕第二胎。隨著海豚數目下跌,有海豚被迫要近親繁殖。「海豚近親繁殖,嬰兒大多夭折。」李說。

雖然西大嶼山水域的海豚數目微升,但李美華認為,海豚遷移棲息地非解決問題良方。「海豚會習慣居於出生的水域,可以找到魚吃。若叫他們遷移棲息地,未必能找到適合水域棲息。」

事實上,近年白海豚死亡個案不斷出現,上月23日,深井、南丫島及青山公路麗都花園對開石灘均發現有海豚屍體,一日多達三條。

中華白海豚(圖片來源:WWF)

WWF表示,三跑工程的填海面積及耗時將分別是港珠澳大橋的4倍及2倍,環境勢必受到影響,加上日益繁忙的海上交通,擔心將進一步威脅中華白海豚的存亡。

WWF促請政府在三跑道動工前,將大澳一帶水域劃為西大嶼山海岸公園、訂立並執行海豚管理計劃及訂立時間表,在2020年前將10%香港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